“国内储能行业正在由商业化起步快速迈向规模化发展。”
“‘长时储能+大型风光项目’将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基础负载发电厂。”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下,储能作为关键技术,正引领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霖霖就其个人经历、公司发展以及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享,带领我们沉浸式地领略储能行业从乘风而兴到蒸蒸日上的景象。
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后文简称“电气储能”)早在2011年便开始布局液流电池领域,在液流电池的电堆以及系统层面取得了取得了80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参加10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安徽合肥1GWh钒电池生产基地在2020年10月投产。
电气储能自运营以来,已经完成了50余项千瓦到兆瓦级的项目,目前储备的百兆瓦项目正在开发当中。公司完成的项目涵盖多个应用场景,从发电侧,到网侧,到典型的用户侧均有覆盖,其产品除了铺设全国,也已出口到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
作为世界级的综合装备制造集团,上海电气业务板块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和集成服务三大领域。在新能源领域,上海电气凭借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核电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布局,成为了助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则是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的核心研发平台。
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认知背景下,上海电气经过多方调研,于2011年决定开始液流储能技术的布局。杨霖霖也是在此契机下进入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
而此前,她已在高分子材料和物理化学领域研究多年,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储备,为她在液流储能技术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储能技术领域,杨霖霖从初心之时就有着深谋与远虑:“实现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是电气储能团队和我共同奋斗的初心。”
上面提到,杨霖霖在上海电气开始布局液流储能技术的契机下加入集团的,谈及身份的转变,杨霖霖向我们叙述了她自己的切身体会。她说,我国提出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根源在于我们过去集中依靠西方科技,产生了现在的“卡脖子”等问题。这警醒着科研人员今后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需要做出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
“原创性成果往往需要科研人员静下心来,经过长时间积淀、激发灵感才能做出来。”这意味着对科研人员的专注和坚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她认为自己肩负着实干兴邦、实干兴企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要始终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做新时代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实干家。
如果说两者有何不同,杨霖霖表示:“从工作内容层面来说,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国企干部,我们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进取姿态,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
从个人角色转变来说,成为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的要求更高,承担的责任更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敢抓敢管带出来树起来,要切实发挥实干家的带头示范作用,并不断提升抓班子带队伍这个’第一能力’。”
正如她所说的一样,在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时,她始终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善于科学地解决问题。
在储能技术领域钻研十余载,杨霖霖仿佛站在了高处,俯瞰着全局,参透着时局的变化。“未来电网整体格局将从源、网、荷三个主体向源、网、荷、储四个主体转变,其中储能将担负重要的使命和职责。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整体的装机容量,有望突破200GWh,市场规模在“十四五”期间可以达到千亿以上规模。”
同时,她探索到远方有一座更高的山峰等着她攀登,这对她来说更是机会。她表示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长时储能的需求会更加迫切,而安全性高、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的全钒液流电池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据她介绍,当前全钒液流电池在液流电池领域是极具商业应用价值的体系,也是极成熟的体系。
为此,围绕全钒液流电池核心技术,电气储能将继续对电池的电堆技术、3S协同管理技术(EMS、PCS和BMS整体协同控制)和终端系统集成等几大核心模块做出相应布局和产品迭代。
说到产品,杨霖霖胸有成竹,电气储能专注全钒液流电池核心技术研发,所以她深知其亮点在哪里。“全钒液流电池安全性高、寿命长、建设灵活性高,是长时储能的有效方式。”
据了解,长时储能一般是指可以持续充放电4 小时以上的储能技术,包括液流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重力储能等技术路线。
杨霖霖为我们详细阐释了全钒液流电池与其他形式的电池相比,它的优势:
1)与锂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具有高安全和稳定性,满足储能电站对安全性的要求;且中国为钒资源生产大国,锂电池产业链对海外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国内支撑全钒液流电池发展的上游资源自主可控;
2)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相比,全钒液流电池不受地理和地质条件约束、选址灵活,且项目建设周期短、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具备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兼顾调频和调峰的复合功能,在长时储能领域前景广阔。
然而,她也指出:“目前国内储能商业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
但杨霖霖坚定地认为,随着近年来国家、地方层面储能政策密集出台,对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各环节储能发展模式逐渐清晰,国内储能行业正在由商业化起步快速迈向规模化发展。
可以看出杨霖霖对储能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与期待,她认为储能行业在中国具备高成长性和高确定性,尤其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她认为,未来储能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新市场和新格局的特点,而长时储能有望成为市场的主力。
之所以这么认为,她阐述了其中的原由:“目前全球电力行业正处于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关键阶段,火电厂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能源比例的逐步提升,用户负荷、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不确定性使得电力系统净负荷波动加剧。传统火电机组因爬坡约束和机组启停限制难以快速并长期跟踪负荷需求,而长时储能兼顾储能系统快速响应特点及长期输出能力有望成为调频主力。‘长时储能+大型风光项目’将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基础负载发电厂。”
面对行业新秀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以及市场火山式的爆发,杨霖霖和她领导的电气储能准备好了吗?杨霖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事成与否,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来看,“天时”已至,电气储能也具备“地利”与“人和”。这两点可以从公司秉承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匠心卓越、创新赋能、合作共赢、成就客户。”
杨霖霖说:“匠心卓越,我们弘扬工程师文化和工匠精神,倡导敬业奉献、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新赋能,我们鼓励有价值的创新,倡导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倡导与各相关方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并注重员工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成就客户,我们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倡导洞悉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成就客户价值。”
有匠心卓越的产品,有创新赋能的产品,有合作共赢的气魄,有成就客户的团魂。我们可以看出杨霖霖和她的团队时刻在准备着,无惧挑战。
而杨霖霖也指出他们优势体现在坚持技术创新和坚持市场导向:“一、坚持技术创新。在推进液流储能技术研发方面,我们团队先后攻克了电池设计、电池密封、电池自动化制造工艺、系统集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实现电堆、系统集成核心材料的全部国产化,并先后参与制定《全钒液流电池系统设计导则》等行业、企业标准14项。依托技术创新,公司进入了行业第一梯队。二、坚持市场导向。在产品的市场应用层面,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来布局整体的产品研发,其中包括电堆、电池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终端产品的设计。从2013年我们团队研发的第一台10千瓦样机,用于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持的分布式微电网项目示范应用当中。后来我们逐步在原来研发的基础上开发出25千瓦、32千瓦、65千瓦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产品,产品应用项目覆盖多个应用场景,从发电侧,到网侧,到典型的用户侧都有覆盖,并且已出口到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多个海外市场。”
上述介绍中,杨霖霖列举出了一个个的数字、一系列的实绩,而非空谈,这大概为什么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与从容。
在公司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杨霖霖透露电气储能将持续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致力于研发更高功率的电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项目需求。同时,他们还将继续推进容量在线恢复技术、热管理技术和新型液流电池技术的研发,以降低产品的电力成本,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公司还将持续开拓市场需求,为不同领域的储能需求提供解决方案。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提升带动新型储能的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大基地的建设带动长时储能的应用,更多百兆瓦级别储能项目进入市场,液流电池行业将很快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她强调,公司将陆续发布更多市场项目进程。
另外,公司也将坚持资本赋能企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资本市场已成为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平台。从电气储能的融资情况来看,公司从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天使轮,Pre-A轮融资,A轮融资正进入闭环阶段。通过资本的赋能,他们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国有企业资产结构、健全国资流通渠道。
局势看得深广,优势清晰,方向明确,这一切离不开杨霖霖个性的魅力。她始终坚持“术业有专攻”。
电气储能是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储能领域,杨霖霖和团队专注于液流电池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研究十几年。她感触地说:“在过去多年研发过程中,自身以及带领的团队努力在专攻领域做到极致,也收获了很好的成长,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深耕液流储能,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而且在不同的角色中,她有着鲜明的使命感和信念感。
作为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勇于担当作为,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夯实根基。
作为储能行业的建设者,她希望能够和团队一起积极推动液流储能技术、政策与市场体系搭建,能够积极推动我国液流储能行业发展的产业化、商业化、国际化;能够积极推动液流储能产业链条中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协同协作共谋发展,不断提升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慧链储能在新能源行业领域同样有着十余年资历,与电气储能虽然在不同的业务范畴,但之间有合作共通之处,采访她时就像面对联盟战友一样有惺惺相惜之感。而杨霖霖也对慧链储能的产业政策、市场、技术跟踪和培训能力表达了赞赏,她表示:“这次也非常开心能够接受慧链储能的采访,希望慧链储能未来能够策划更多的储能行业盛会,为企业家与市场搭建桥梁,让市场能够更好的看到我们储能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迭代,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